“一五”计划完成后,黄梅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期间,农业生产飞跃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72亿公斤,比1952年增产24%;棉花总产量达到606.4万公斤,比1952年增产63.3%;油料总产量达到823万公斤,比1952年增产48%;生猪存栏15.28万头,比1952年增长270%;水产(鲜鱼)总产量达到257.5万担。除鲜鱼减产外,其他均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像茶叶、苎麻、黄麻、甘蔗、莲子、木本油料作物等等小宗农作物,也均比过去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还出现了一批粮食单产400公斤和皮棉单产50公斤的区乡,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水平。并且出现了许多高额增产的典型,全县2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增产社占90%以上。
黄梅县农业连年丰收,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57年,全县征购粮食3418万公斤,平均每户农民售粮300公斤;交售棉花80万公斤;交售植物食用油26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77.9%;交售生猪8万余头,比1952年增长105%;交售鲜鱼200多万公斤。其他各项土特产的收购量,均比195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都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期间,黄梅县的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先后改造和建起了小池新华窑厂、小池群生机电厂、孔垄群力机电加工米厂和城关油榨坊等公私合营企业,到1956年底,全县共有公私合营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249个,从业人员2977人。1957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1068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52年增长247.9%。
农业、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与1952年相比,1957年,全县公路里程由80公里增加到104公里;内河航运由42.5公里增加到253公里,客、货运量增长4—6倍。邮路总长度由不足100公里增加到1530公里,电话总杆程由110公里增加到635公里。
“一五”期间,黄梅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1957年,预算收入为489.47万元,比1949年41.2万元增加448.26万元,比1952年增长40%。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给全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促使文、教、卫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卫生工作方面,大力进行流行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54年,消灭了天花病;1955年消灭了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和性病;从1956年开始,结合治水,全面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消灭钉螺,治疗血吸虫病患者,使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使全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无论是吃、穿、住、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出现了一些历史性的变化。农民的口粮逐年稳步增长,1953年人均239.5公斤,1957年达到272.5公斤。农民的购买力也不断提高。1955年人平35.4元,1956年44元,1957年为50.8元。住房方面,部分农户开始改世世代代的茅草屋为土砖瓦屋。穿衣,开始由自织的粗棉大布为机织的细纱布,并且注重花色搭配。消费的卷烟、肥皂、火柴、煤炭、柴油、煤油均增长7—10倍。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6年为2044万元,比1949年743万元增长2倍多。由用皂壳到用肥皂,由用打火石到用火柴,由点菜油灯到点煤油灯,由住茅草屋到住砖瓦屋,等等,这些在“五”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957年2月,黄梅县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中共湖北省委拟订的《1956年到1967年湖北省发展农业的全面规划(草案)》的要求,提出了黄梅县“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发展棉花、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全面发展畜牧、水产林木等多种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副业生产”的农业发展思路,制订出《1958年至1962年黄梅县发展农业生产的全面规划(修正草案)》
这个“规划”提出的“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高粮食单产量,计划到1962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播种面积113.5万亩,总产量达到5.65亿公斤。“规划”还提出了棉花、花生、油菜籽生猪、鸡鸭等其他农副产品的发展目标。“规划”同时要求,在以农业为主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提倡合作社集体和社员个人大力发展养羊、养兔、养蜂等事业。
“规划”还提出了工交、文教、卫生等领域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黄梅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也为第二个五年的制订和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为加快全县社会主义建设绘就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