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36):掀起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2021-04-28 13:34  
掀起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一、黄广大堤溃口段堵口复堤及全线加高培厚

黄广大堤位于长江中游末端北岸,上起广济县(今武穴市)盘塘,下至黄梅县段窑与安徽省同马大堤(全长175公里,至安徽怀宁县官坝头止)相连,全长87.34公里,其中黄广大堤黄梅段长58.86公里。黄广大堤与安徽同马大堤共同担负着湖北、安徽两省的黄梅、广济(武穴)、宿松、太湖、望江、怀宁六个县市及四个县级国营农场的227.3万亩耕地和218.81万人的防洪安全,其防洪保护区版图面积2686平方公里,黄广大堤在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黄广大堤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堤于明万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大堤进行加高加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防洪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凸现了大堤巨大的防洪作用。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黄广大堤黄梅段再度溃口成灾,虽遭巨大打击,但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不气馁,殊死斗争,当年冬,堵口复堤执行的标准是:堤顶高程按1954年当地实际发生的最高水位加高1米,面宽6—8米,内外坡1:3。岁修工程一直延续到1957年才基本告一段落。

二、兴修百里长堤

从20世纪50年代起,黄梅人民对平原湖区进行以西隔堤为重点的防洪综合治理,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建设,其中早期最重要的就是百里长堤建设。

百里长堤,在黄梅县城东南,北起濯港芭茅山刘家井,经陶河、白湖渡、金凉亭、严家闸、南止于刘佐杨西湾与长江干堤相接,全长51.7公里,号称百里长堤。该堤的重要意义在于抵挡华阳河分蓄洪区龙感湖水对内圩的危害。百里长堤于1950年2月开工,堤线在原有四维圩、王大圩、联益圩、都圩等民垸的基础上,化零为整、合堤并垸而成。为防御长江从华阳河口倒灌洪水,1956年华阳、杨垸两闸建成后,确定百里长堤外为华阳河蓄洪垦殖区,百里长堤即成为华阳河分洪区防御长江洪水重要堤段,同时为鄂、皖两省黄广、同马两大堤之间的隔堤,是黄梅、广济两县平原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屏障。累计完成土方917.5万立方米,并兴建了梅济老闸、梅济新闸和严家闸等一批排水工程。

百里长堤基本上控制了江水倒灌的现象,内湖水位从而下降1.5—2米,为蓄洪垦殖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从1956年起,相继在百里长堤外沿建立了龙感湖农场(现龙感湖管理区)、张湖农场、万亩湖农场、喇叭湖农场及圩垸,沿湖滩修筑堤防长89公里,堤顶高程达18.0米,此后百里长堤不再挡水,逐渐失去了原有作用。1973年,黄梅县将西隔堤线整体向东推进,兴修“八一”大堤作为华阳河分蓄洪区新的隔堤(今称西隔堤),百里长堤完成历史使命,后逐年被平整为耕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