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48):农业学大寨及其“三治工程”

2021-05-10 13:27  
农业学大寨及其“三治工程”


1975年春起,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黄冈各县全面开始了以“撤区并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机构改革调整工作。黄梅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参照兄弟县的经验,本着以地理条件、河流水系、经济区划为首要条件,从有利生产、有利经营管理、有利团结出发,将全县原有11个区3个镇1个国营农场并为18个公社3个镇1个农场。

撤区并社后,黄梅县在农业学大寨口号鼓舞下,掀起以“山、治水、治田园”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三治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农业学大寨早在1967年前后就开始施行,但自陈永贵70年代初到湖北作报告,提出“要真心实意学大寨”的观点后,各地学大寨的力度普遍加大。黄梅从1973年起,年年冬天都要投入10万以上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大搞两至三个月“三治工程”,若头年冬天未能收尾,则延至第二年春耕之前。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邓小平针对当时动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行为,要求农村干部和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来,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的精神,执行各项农村政策,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会议之前,黄梅县委组织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赴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之后,黄梅县委于10月29日召开“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苦战三年把黄梅建成大寨县誓师大会”,参加会议的有社、镇、场、县直机关和省地驻梅单位领导干部共2198人,全县共约20万人通过有线广播收听了大会实况。会议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号召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苦干实干,三年建成“大寨县”。因为“75·8型”洪灾教训,这年冬“三治工程规模和力度更是空前,全县共上10多万劳力,在21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上摆开战场,共完成土石方2000万立方。上乡的几条河流都进行裁弯取直,对大古、望江、大庙、向蔡等北部山区乡村公路进行拓宽和修整,田园化建设上,大力平整田地,实现农田治理标准化。部分水库进行整险加固,新建或扩建小(2)型水库14处,新开支渠400多公里,新建或续建大小型电排站26处,共装机627千瓦,增加灌溉面积3.2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6万亩。其中较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有“八一”电排站等。

1973年到1976年,全县连续几年冬天实行大兵团作战,大闹“三治工程”,田园化程度大大提高,旱涝保收面积成倍增加。当时的城关公社每年冬组织5000劳力上阵,在朱岭埂、大胜坡和王垴上三处开辟园田近万亩,这三处原来都是低产甚至荒芜的黄土丘“三治工程”扩大了优质良田面积,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30705.5万公斤,较1975年增长20%,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跨越性增长。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