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46):排除干扰抗御百年大旱

2021-05-08 13:28  

排除干扰抗御百年大旱


1966年夏,黄梅县面临百年未遇的大旱,全年降雨933.5毫米,比正常年景平均值少400多毫米。尤其是盛夏到秋末,正是大宗农作物需要大水漫灌时节,干旱势头正猛。从7月18日到11月10日,历时102天,只降雨99.2毫米,其中降雨量10毫米以上的4次,共降雨51毫米,其余都在5毫米以下(5毫米雨量概念:刚刚打湿地表皮,地面未动流),江湖水位低落,后湖最高水位为13.03米,比正常年景下降2.5米左右,水库降至死水位以下10多米,河港断流,塘堰干涸8000多口。

黄梅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棉重要产区,而大旱正发生在中稻、二季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持续干旱使农作物面临减产的严重威胁,这对全县人民提出了严峻挑战。

这是黄梅县在新中国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百日大旱,百年不遇,县委、县人委顶着巨大压力,排除干扰,将抗旱保丰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十万人上阵,摆开了4大抗旱战场,即沿江一带盘江水战场、沿湖一带搬湖水战场、沿库一带提库水战场 、沿山沿河一带引泉挖浸水战场。全县共出动机械2万多匹马力,1万多乘水车,垒筑100多处抗旱埠头,唱响了一曲“千军万马抗大旱,搬来四水(江水、湖水、库水、浸水)保丰收”的大合唱。

当时全县没有一座电灌站,而柴油机马力又不足,大多地方靠水车甚至人力挑水抗旱。江水要经过三四十公里“漫游”、若干级提取才能到达旱区,三大水库都降至死水位以下10多米,分2-4级有的甚至五六级才能提水入干渠,山区和半山区架枧几百米方能引到一眼泉水,沿县河一带社社队队挖浸氹、歇人不歇物,连续两个月昼夜24小时用水车车水。有的重要抗旱埠头,抗旱大军白天挖沟引水,夜间搭台演出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以鼓舞抗旱斗志。抗旱后期,县、区(镇、场)和公社党委直至大队党支部都受到冲击,但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党性强,即使个人受到再大冤屈,亦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时时刻把抗大旱保丰收挂在心头,他们往往是上午接受批斗,下午就赶到提水埠头指挥抗旱战斗;白天全天接受批斗,夜里也要赶到抗旱一线,通宵靠前指挥。虽然他们上挨“领导文化大革命行动迟缓”的批评,下遭造反派无休止的批斗,颈上还挂着“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牌子,头上戴着高帽子,但是广大农民群众仍然信任他们,保护他们,接受他们的指挥,这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人心,增强了抗早大军夺取抗早全胜的情心。

经过全县人民顽强拼搏,最终降住了旱魔,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抗旱保丰收的全面胜利。除油料减产外,粮棉都获得了丰收。如粮食单产由1965年的175公斤提高到181公斤,增产6公斤;总产由1965年的22250万公斤提高到23070万公斤,增产820万公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